忍者ブログ

Someone's 自我成就坊

ただのヒキコモリです。 *月宮あゆたん愛するサイト*
RECENT ENTRY RECENT COMMENT
[08/15 RalfX]
[02/27 狼桑]
[02/26 和製ホーリックス]
[03/05 月]
[12/26 motorolaz]
[08/04 Microleft]
[06/03 覺]

2024/05/16
23:37
[PR]

×

[PR]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。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。

2007/07/06
23:06
再多兩聲道如何?

再多兩聲道如何?多聲道的錄音技術賴英智

四聲道音響必須在「播出效果」、「通用性能」、「經濟價格」等三方面具備一定條件,才能繼續發展下去。今天,這三大準則仍然適用,您可以自己衡量一下,誰會是最後的贏家。

=========
這當初在3C社時期看到的文章,  雖然有些時代落差 不過還是蠻有趣的  引用一下 做個紀念w



據最新的外電報導,日本新力與荷蘭飛利浦兩家公司,已著手生產新一代的超級雷射唱片(Super Audio CD或SACD),計畫明年春天在日本正式推出新產品。Super CD的外觀看起來與普通CD一樣,但儲存量增加七倍,可記錄74分鐘的24 Bit/96KHz高密度訊號或六個聲道的音樂。Super CD有兩個錄音層,一層記錄目前制式的數位音響,可由普通CD唱盤讀出;另一層記錄高密度訊號,必須由特殊的機器讀取。設計者還為Super CD設計了多媒體功能,可以在電腦或電視上顯示圖像文字資料,對於銷售量已超過一百億張,但成長日趨緩慢的普通CD來說,Super CD無疑是一劑強心針。多聲道系統的時代四聲道的驚喜「真實」的呈現世界第一個四聲道系統四聲道唱片大戰RCAQDJVCCD-4不停進化的多聲道世界

另一方面,美國英特爾公司與IBM等四十餘家公司,正在研製以DVD Video為基礎的新一代雷射唱片,預計今年九月會公佈相關的規格,如無意外,明年春天就會和Super CD打擂台。不過這兩種產品並不相容,效果優劣尚難確定,再加上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持續中,消費者恐怕還會觀望一陣子。

 

不論是Super CD或DVD,它們的容量都比現有CD高出甚多,難道唱片公司會把一整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收錄在一張光碟片中?我想不會,除非那家公司的老闆頭殼壞去!筆者最近買了穆提率領史卡拉歌劇院演出的莫札特歌劇《費加洛的婚禮》DVD,180分鐘實況就記錄在一張光碟裡,售價還不到兩千元,自己都覺得很划算。但我估計音樂DVD將不會這麼做,除了提高音樂訊號的密度外,另外加上圖片文字資料,或者以多聲道方式記錄音樂,這才是趨勢之一。也就是你買到的Super CD頂多還是八十分鐘音樂,但可能是AC-3的5.1聲道環繞聲方式記錄,享受更多了。不必等到Super CD或DVD AudioSuper CD推出,事實上我們現在就能買到多聲道記錄的光碟,人類發現多聲道系統較能模擬現場氣氛,開始得甚早,這次的主題,就從多聲道唱片開始吧。

目前市面上的多聲道光碟以幾種方式出現:最普通的是「Dolby Surround」,有RCA與Delos兩家公司出品;可以在兩聲道系統中模擬環繞效果的「Spatializer」,Telarc為代表性廠家,許多電影配樂中也都悄悄的使用;由Delos發展出來的虛擬實境立體聲「VR2」;由美國dts公司推出的廿幾張dts CD(音樂由包括Telarc在內的多家公司提供)。除了dts CD必須經由dts解碼器播放外,其餘的環繞聲編碼都與傳統立體聲相容。Delos則更推出一張Dolby Digital(AC-3)編碼的5.1聲道環繞聲DVD(利用DVD Video機器播放,但沒有畫面),售價一千多元,取材自該公司旗下的西雅圖管弦樂團與新澤西交響樂團演奏,堂堂邁入多聲道的世界中。

 

不論是古典音樂或流行音樂,都沒有樂器擺在觀眾席後方,為什麼需要多聲道錄音呢?四百年前,義大利作曲家Gabrielli在威尼斯的聖馬可大教堂演出他的作品時,就發現人類非常喜歡被聲音包圍的感覺,所以他把銅管樂器與合唱團安置在教堂四周的樓上演出,以獲得從四周湧來的豐碩音響效果。CBS唱片製作人John McClure在同一座教堂內製作Gabrielli的作品錄音,他用四支麥克風對準四周,想捕捉聲音在教堂圓頂盤旋而上的奇異感覺。但是在剪接室裡,John McClure卻發現錄音平淡無奇,於是他在背後多加了兩隻喇叭,那份豐盈的臨場感立刻出現,從此John McClure成為四聲道忠實信徒,傾力推動CBS實驗室製作四聲道唱片。1971年夏天,瑞士舉行的國際音樂工業會議中,CBS首度向與會代表展示了SQ唱片。他們在會場四角都安置了喇叭,當英國電視名主持人David Frost介紹時,大家都有點半信半疑。接著是許多音樂的示範,柴可夫斯基《第四號交響曲》終樂章被安排做堂皇的結束,當揚聲器中傳來的和弦未止,聽眾們已經爆出激烈的喝采,人們終於明白環繞聲所帶來的驚喜。

 

的確,不論是四聲道或5.1聲道,多出來的聲道並沒有記錄樂器的直接聲音,反而是在保存音樂廳的各種堂音與殘響。當正確的空間感被重播出來,即便不是很高級的音響系統,也能提供很強烈的立體效果與很逼真的現場感。五○年代Mercury的主要錄音師Bob Fine在實驗立體聲錄音時就發現,雙聲道有中間空虛的問題,如果加入一個聲道收錄舞台堂音會有很大改善,於是他協助Ampex開發了三聲道錄音機。今天的各種環繞聲技術,像是Dolby Pro-Logic、Dolby Surround、THX、AC-3、dts等,它們的基本理論早在七○年代都已經發展出來了,只是將類比形式變成數位形式,具有更好的精密度、更高的分離度、更寬廣的動態範圍與頻率響應罷了。

 

讓時間向後轉。1900年巴黎博覽會中,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曾展出一台三音軌的圓筒式留聲機,美國人Thomas MacDonald在圓筒上同時刻下三個音槽,播放時,三隻唱針就連接三個號筒。因為當時沒有電子擴音設備,留聲機音量很小,這個設計的主要目的是加強音量而已。沒想到定價一千美金的「豪華留聲機」居然被波斯國王買走,他用船運到黑海邊,再以駱駝接駁到德黑蘭。有人記載:「三只巨大的金色喇叭筒,在沙漠陽光下燦爛奪目,閃閃發光。」四年之後,MacDonald又在美國路易斯安納州舉行的博覽會中展示了更「偉大」的設計靱@具有四個號筒的留聲機。但這次放棄圓筒,改用四片圓盤唱片,播放時同樣由四隻唱針連接四隻號筒唱歌。為了讓聲音更逼真,四隻號筒的大小有別,傳輸低音用的喇叭筒長56吋(大約國中生的身高),最小的也有42吋,必須用另一個支架支撐起來。以1904年的技術,要讓四張唱片保持同步,的確不容易,美國High Fidelty雜誌因此稱之為「世界第一個四聲道系統」。

接著到了1940年。錄音史上的急先鋒,也是樂壇怪傑飃猨妙a史托考夫斯基,決定替華德狄斯奈的一部卡通長片《幻想曲》擔任配音。老精靈史托考夫斯基對錄音科技興致勃勃,在1931年他就率領費城管弦樂團替貝爾實驗室進行了一些實驗,這是歷史上最早的立體聲錄音。《幻想曲》製作時,商業性的立體聲設備都還沒推出,但史托考夫斯基一樣要求最好的品質,他使用了許多麥克風,以多組設備同時錄音。當《幻想曲》在紐約首映時,劇院共用了八組揚聲器分置在四周,同時播出「單聲道」的音樂,結果其龐大的包圍感與震撼效果仍感動了所有觀眾。後來,對號角喇叭貢獻良多的Klipsch也提出在「三隻喇叭」的理論,建議消費者在傳統的立體聲揚聲器之外,另外再加一隻中間聲道喇叭,可以獲得更好的舞台規模感。由於Klipsch的商業味道較濃,因此並未引起太大的迴響。

 

1970年,全世界都已經透過電視轉播,看到了人類登陸月球的空前壯舉,這時美國電音公司(Electro-Voice)發表了矩陣式的四聲道系統,從此掀開一場四聲道唱片大戰。四聲道音響並不稀罕,電影《聖袍千秋》與《戰地忠魂》的部份場景,為了加強戲劇效果,就曾使用額外的聲道記錄一些爆發聲響。EV使四聲道走入家庭,但它沒有走紅,反而是當時最大的擴大機製造商之一Dynaco,還有日本的山水,以類似技術各自推出了產品。Dynaco-Gately系統僅僅利用時間延遲、相位變化等方式而產生四個聲道的效果,原來兩聲道的擴大機、唱頭、唱片、錄音機、錄音帶等均可使用,只需添購一部Quadaptor(當時賣美金29元)及多加一對喇叭即可。換句話說,用普通的立體聲唱片,也能在Dynaco系統上模擬出四聲道效果,效果雖然不甚理想,但方便而經濟。山水的系統稱為QS,在1971年問世,由五位年輕工程師歷經三年「全保密」開發而成,希望在JVC之前搶得商機。QS系統也是把兩聲道加工變成四聲道,舊有設備與軟體全部合用,只需添購一個合成器,可惜「閉門造車」的結果,使QS系統一推出就註定失敗。

CBS-SONY的SQ系統似乎是四聲道大戰中最大的贏家,它是把後聲道的訊號壓縮編碼混合在兩聲道中,播出時再將兩個聲道還原解碼成四個聲道,為典型的矩陣式系統。舊有的音響器材同樣都能使用,但須購買特別錄製的SQ唱片,以及一部解碼器(售價約150-500美金),包括日本Kenwood、Pioneer、美國Harman-Kardon、EV等公司都是SQ的支持者,第一年它們就賣了四十萬張唱片。

 

在七○年代所有的四聲道系統中,效果最好的應該是RCA的QD(Quadradisc)與JVC的CD-4(與今天的CD毫無關係,是Compatibility Discrete分立式唱片的縮寫)唱片,它們推出的時間最晚(1972年),所需花費的代價最高,但最有遠見。這兩個系統幾乎一樣,是真正的四聲道系統,唱片裡記錄完全獨立的訊號,經過調變與解調變的過程,可以播出一部車子繞著房間跑的真實移動感。QD與CD-4除了唱盤與原有的立體聲喇叭之外,其餘音響設備通通要重新購買,包括裝著柴田式唱針的SD-4專用唱頭(用立體聲唱針播放CD-4唱片,會把後聲道的載播訊號抹除,以後便失去四聲道效果)、新的擴大機、CD-4或QD唱片等化器,以及再加一對新喇叭。RCA首先發行的兩張四聲道唱片別別是編號001的Hugo Montenegro電影《教父》主題曲,及編號002的《奇妙的費城人》,不知道誰家手上還有這兩張寶貝的?雖然RCA與JVC致力讓四聲道唱片與普通唱片價格相同,不過所需投資太大,前景自然黯淡,但它卻對現代的dts系統影響深遠。

除了四聲道唱片外,其他衍生商品紛紛出籠,包括四聲道的耳機(大多數人可能都沒看過吧)、四聲道廣播、四聲道的匣式錄音帶。其中匣式錄音帶在台灣還流行過一段時間,計程車、公車裡隨處可見,當時卡拉OK還沒流行,要不然在四周繞著跑的伴奏可真是過癮極了。四聲道系統的熱潮快速起伏,原因很多,像是需要額外的金錢投資、需要向太太解釋多兩隻喇叭的原因、需要更精密的操作、播放古典音樂效果不明顯,還有軟硬體廠商的支持度降低等,都使得四聲道唱片如曇花一現的凋萎了。

 

哦哦!那麼我買的環繞聲編碼光碟會不會三兩下就被淘汰?放心好了,「Dolby Surround」、「Spatializer」、「VR2」這些類比矩陣式編碼,或電腦虛擬三度空間處理的環繞聲光碟,都能與制式的CD相容,如果不用特別的解碼裝置,只是少了一些趣味而已。AC-3則需要專用的解碼裝置才能呈現應有的效果,新的DVD唱機都內建處理器把AC-3變成兩聲道,但有大材小用之憾。號稱全頻率、全獨立的dts原本有希望稱霸,其致命傷卻是設備太過昂貴,最高級的dts解碼器甚至定價在四十萬台幣以上,簡直開玩笑嘛!不過七○年代的玩家無法在家裡以一百吋銀幕觀看《酷斯拉》,無法想像一片光碟可記錄三小時的影音節目,更難以體會八個聲道完全分離的逼真效果,我可以肯定下一個世紀將會是環繞聲音響的天下。提出對稱矩陣(Symmtrical Matrix)理論的Peter Scheiber在三十年前說過:四聲道音響必須在「播出效果」、「通用性能」、「經濟價格」等三方面具備一定條件,才能繼續發展下去。今天,這三大準則仍然適用,您可以自己衡量一下,誰會是最後的贏家。

PR
COMMENT
Vodafone絵文字 i-mode絵文字 Ezweb絵文字
URL
FONT COLOR
PASS

TRACK BACK

トラックバックURLはこちら